|
|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走進圓正 - 文化主題 - 文化與名人 |
 |
|
郁達夫 (1895~1945) |
????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7歲入私塾受啟蒙教育。后到嘉興、杭州等地中學求學。由于聰穎好學,少時已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基礎。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1913年赴日本留學,廣泛涉獵了中外文學和哲學著作。飽受屈辱和歧視的異國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也使他憂傷、憤世。他從研究經濟學轉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出版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文壇。1922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后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創造社。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并主編《大眾文藝》。1930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并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懾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間,寫有不少文筆優美的游記。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郁達夫的愛國熱情又被喚起,投入抗戰的時代洪流,參加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奔赴前線慰勞抗日將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從事報刊編輯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蘇門答臘,化名趙廉隱居下來。不久,當地日本憲兵部強迫他去當翻譯,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當地志士和華僑,并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殉難的烈士”,并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
????郁達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達夫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其后還有《達夫自選集》、《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游記》、《閑書》、《郁達夫詩詞抄》、《郁達夫文集》,以及《達夫所譯短篇集》等。郁達夫的創作風格獨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說和散文最為著稱,影響廣泛。其中以短篇小說《沉淪》、《采石礬》、《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出奔》等最為著名。小說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識分子作為描寫對象,往往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灑脫自然,語言清新優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無隱飾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寫得清新秀麗,富有氣勢和神韻,與他的小說一樣,具有真率,熱情、明麗、酣暢的風格。 |
|
王淦昌 (1907—1998) |
????江蘇常熟人,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深造,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4年4月至1950年,在浙江大學任教,曾擔任浙大物理系系主任,教授,因為是最年輕的教授,師生常叫他為“娃娃教授”。1951年至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蘇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從事宇宙線及高能物理研究,1962年以來從事核科學的國防應用研究、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
?????? 王淦昌40年代初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沖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50年代領導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線實驗站,使中國的宇宙線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在11國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間,首次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60年代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設想并獲得實驗證明。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研究試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核物理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55年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曾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曾參加過浙江大學西遷。 |
|
談家楨 (1909— ) |
????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浙江寧波人。1937-1952年任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從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70多年,先后發表百余篇研究論文和學術論述文章。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蟲、果蠅、獼猴、人體、植物等的細胞遺傳、群體遺傳、輻射遺傳、毒理遺傳、分子遺傳以及遺傳工程等。堅持科學真理,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遺傳學事業;為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了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第一個生命科學院。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在國際上享有崇高榮譽,曾任第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常務理事,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副會長,1996年當選為于1998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會長。1995年獲“求是”科學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1999年國際正式批準命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542號小行星為“談家楨”星。曾參加過浙江大學西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