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是這樣的特殊年份。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說,“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以深謀遠慮、深化變革、深刻重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力度改革,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新境界。 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號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 1978年開啟的中國改革開放,從規模和內涵上不斷改變著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而今更具震撼力——改革開放繼續堅定地深化的目標直指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視野更加宏闊、內涵更加豐富、動力更加磅礴。 跨入新時代,對理想信念最好的銘記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更全面、更深刻地推進改革開放。 “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小康,逐步富裕起來了。”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說: “我們將總結經驗、乘勢而上,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 面對改革開放40年創造的“中國奇跡”,習近平向世界講出了其中的秘訣和答案,“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40年滄海桑田“中國巨變” 對比國家統計局1978年和2017年兩份統計公報,能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變:我國GDP從1978年的0.3645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9.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 343.4 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 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7年達到76.7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運營網和移動寬帶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占世界經濟比重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重要引擎。 綜觀幾千年以來中國文明史,社會經濟的進步、民生水平的提高,基本如同一條緩慢而平穩的線,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這40年突然起了變化,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變化,發生著突變式的飛躍,“而我們就是飛躍時代的人。”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共同的心聲。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從那時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近40年的改革開放所作的這番表述充滿自信。無論是“進入世界前列”,還是“前所未有的變化”,抑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這些判斷是當代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征途上激勵自我、告慰先輩的真實表達。? “歷史性變革”五年標注新時代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多次出現歷史性大轉折的關鍵時刻。這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實現了“歷史性變革”。這五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歷史時刻,中國的改革開放迸發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奮進之勢和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五年。”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是參加黨的十九大報告起草工作的專家,他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歷史時刻,中國的改革開放迸發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奮進之勢和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多次出現歷史性大轉折的關鍵時刻。這其中,過去五年中國全方位發展的突飛猛進尤其令世界矚目。 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勝征程啟航時刻轉折性奮力跨越。 深刻變革一: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全面轉變 黨的十八大之后,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不利條件和復雜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接連推出“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特別是強調要堅持正確政績觀,不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引領和推動我國發展全局發生了一場深刻變革,有力推動我國發展加快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我國發展培育了新動力,拓展了新空間。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顯著提升。這一深刻變革,有力推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重大步伐,民生和社會建設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深刻變革二:推動體制機制全方位改革 針對我國各方面體制機制由于多方面原因和長期積累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狀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把全面深化改革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重大決策和部署,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路線圖和時間表。 這主要表現在,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2013年12月,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加強黨對全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集中統一領導,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改革涉及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達38次之多,審議通過360多個重大改革方案,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司法體制、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戶籍制度、考試招生制度、公立醫院、生態環保等關乎民生的改革舉措陸續落地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阻礙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 深刻變革三: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境界 針對我國法治建設相對滯后,法治觀念不強、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司法不公、執法不作為等問題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的狀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加強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建設,統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全面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開創了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有效提高了國家機構依法履職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增強了全社會法治意識,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深刻變革四: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呈現嶄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大力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就意識形態領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強宣傳輿論陣地管理,加強網絡輿論監管,對錯誤思想敢于亮劍、敢于斗爭。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指導和推動意識形態工作開創了嶄新局面,大大增強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社會思想輿論環境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明顯改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深刻變革五: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前所未有 針對導致發展不可持續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決定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 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制定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搭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和改革路線圖,各項改革扎實推進,不少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成效顯著。“五年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顯著增強了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我國還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深刻變革六: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生革命性重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圍繞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確立了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強軍之魂。堅持政治建軍,果斷作出在全軍開展正風肅紀的重大政治決策,在古田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緊緊扭住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從嚴治軍不放松,圍繞永葆人民軍隊本色正風肅紀、厲行法治、革除積弊、反腐懲惡,嚴肅查處一批高級干部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堅持改革強軍,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作為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著力推進,改革的力度、深度、廣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過的。打破了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調整組建5大戰區、5大軍兵種、軍委機關15個職能部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堅持戰斗力這個根本標準,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大抓戰斗精神培育,大抓聯合作戰和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建設聯合后勤、打仗后勤,把練兵備戰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實施科技興軍戰略,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組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面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突出抓好維護政治安全。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軍隊政治生態重塑、組織形態重塑、力量體系重塑、作風形象重塑,顯著提高了國防實力和軍隊現代化水平,顯著加強了國家安全工作,顯著提升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能力。 深刻變革七: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建構新型國際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對外交總體布局作出戰略謀劃,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在對外工作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習近平主席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闡明我國的發展觀、合作觀、安全觀、全球治理觀、經濟全球化觀等。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構建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改革。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提高了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為我國發展在國際上贏得了戰略主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深刻變革八: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空前 針對新形勢下黨執政面臨許多新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腐敗等突出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作出重大部署,并以頑強的意志品質和空前的力度加以推進。 全面從嚴治黨從中央政治局立規矩開始,從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破題,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以上率下,逆轉了多年形成的“四風”慣性。大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先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全面強化黨內監督,巡視利劍作用彰顯,實現中央和省級黨委巡視全覆蓋。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440多個省軍級以上黨員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8900多個廳局級干部、6萬3千多個縣處級干部嚴重違紀違法受到懲處。果斷查處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劃等人的重大腐敗案件,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 五年來反腐敗斗爭力度史無前例,成效舉世矚目。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攻克了一些司空見慣的頑瘴痼疾,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管黨治黨實現從寬松軟到嚴緊硬的深刻轉變。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 深刻變革九: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統領全局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林兆木說,五年來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原因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加強了黨的領導。 針對過去一個時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比較普遍的狀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的重大政治要求,鮮明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強調全黨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從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方面著手,改革和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宗派主義,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這些重大決策、舉措和成就,糾正了一個時期以來在堅持黨的領導問題上存在的模糊和錯誤思想認識,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和黨的建設缺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顯著增強,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深刻變革”造就中國“大好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是深層次的、開創性的、根本性的。這些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這些變革所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本身提出來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敢直面時代和實踐發展所提出的歷史性課題,以超凡魄力和頑強斗爭精神力挽狂瀾,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在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這五年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從而也才有今天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這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對于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發展史上,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永遠會記住這個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