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9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在蕭山衙前爆發的一場農民運功,掀開了中國現代農民革命斗爭史的序幕,顯示了農民群眾潛在的偉大力量,在近現代農民運動史上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為了加強黨員黨性教育,增強黨員信念,弘揚優良革命傳統,10月24日上午,圓正酒店本部支部組織黨員及積極分子前往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學習了解此次農民運動始末。 在講解員的講解下,衙前農民運動的歷史畫卷在大家面前徐徐展開。衙前瀕臨錢塘江海灣,生活在此處的農民易受坍江、旱澇等威脅,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進一步加重了農民負擔。五四運動后,隨著時代新思潮的傳播,浙籍知識分子沈定一、俞秀松、葉天底等人開始關注中國農民問題和農村階級狀況,他們認為知識分子應當與廣大工人、農民等勞動者聯合一致,致力于農民教育,團結農民力量。1921年4月,沈定一在家鄉衙前創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所農民子女學校——“世界當中一個小小的學校”,通過農村教育傳播革命火種。9月以李成虎為領導人在衙前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民協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隨后方圓150公里內的紹興、曹娥等縣先后建立了80多個農民協會。這些農會把農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為維護農民的利益開展了減租減息等反抗地主階級壓迫的斗爭。 衙前農民運動最終遭到軍閥政府的血腥鎮壓,但革命的火種就此埋下,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場的每一位黨員都深刻感受到了衙前農民“不屈、抗爭、進取”的革命精神。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將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葆黨員先進性。



(供稿:中共浙大控股集團圓正酒店本部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