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83歲的李丹妮回到母校浙江大學,浙大校友總會贈送了她1946年入學浙江大學時的檔案復印本,靈峰山莊則為這位9月份剛剛結婚的蜜月期的老校友準備了獨具中國風格的大紅床單和被套,并為她送上了25朵鮮艷的紅玫瑰,代表著“祝你幸福”。
這位在浙大和法國里昂都很有名的“Madame?LI”是位中法混血兒,今年9月她從法國回來,在廈門披上了婚紗,嫁給了當年的浙大校友、現今已經82歲的袁迪寶。她和袁迪寶的這段情感,非常傳奇,一度跨越了半個世紀,被譽為中法版的“山楂樹之戀”。
大學生對話浪漫“奶奶”
“做人永遠不能失望?!痹谝粓鎏匾獍才诺淖剷希畹つ菝鎸φ愦笠蝗鹤阋宰鏊龑O子、孫女的年輕人如是說。丹妮左右手的無名指上,各套著一枚戒指,她說這是今年結婚后新添置的,她說自己“現在的生活很幸福”。
有學生問這位異國“奶奶”,之前的50年苦么?她否認了。她說,那不是一段哀怨的日子,有期待,也很充實。?
1953年,剛從浙江大學外文系畢業的俄文老師李丹妮,在浙江醫學院(浙江醫科大學前身)認識了比她小一歲袁迪寶,兩人互相愛慕。但當時袁迪寶已有妻室,所以他們只把這段感情埋藏在心中。1956年,李丹妮隨父到法國。起初,他們還用信件互相聯系著,后來徹底中斷了。此后近三十年,他們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情況,而這幾十年,李丹妮孑然一身。
5封信投石問路續前緣
今年春節,在子女的勸說下,已經喪妻多年的袁迪寶老人鼓起勇氣,花了幾個晚上,寫了相同內容的5封信,寄向法國曾經熟悉的地址。
今年5月,袁迪寶真的收到了從法國寄來的回信,里面是3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夾著一張李丹妮的彩照。那一瞬間,這頭的袁迪寶端詳著照片上的人,看著那熟悉的中文筆跡,難掩縱橫的老淚;大洋彼岸的另一頭,李丹妮揣著袁迪寶的信,一直呆呆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直到今天,她還說:“我感覺我在做夢?!?/span>
很快,這對一生都在敬仰這份簡樸感情的老人,終于在今年9月牽手結婚。如今他們住在袁迪寶的老家廈門,過著李丹妮口中所形容的“溫和、幸福的日子”。
混血兒擔起中法交流橋梁
李丹妮說,作為混血兒,自己小時候挨了不少白眼,被同齡的孩子喊了很多年綽號,每天放學回家都大哭。丹妮的媽媽告訴她:“孩子不要哭,混血兒很好啊。你看,你爸爸是中國人,這是亞洲最大的國家。你媽媽呢,是法國人,又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你是難得的一座橋梁??!”李丹妮一輩子都沒有忘記母親的這段話,也一輩子都在實踐母親所說的“橋梁”的作用。?
李丹妮的平淡和充實,源自一所學校,叫中法大學,在法國里昂。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有個中法大學,在法國里昂則有個中法大學海外部。中法政府當時很支持這個計劃,中國的年輕人很需要通過這所大學有赴法學習的機會。但隨著戰爭襲來,40年代由于沒有經濟支撐,中法大學接收中國留學生的項目終止了。
后來,中法大學重建,成為中國學生赴法求學的通道。因為懂中文,又深諳中國的情況,她擔任中法大學秘書,李丹妮跟中國再次建立起聯系。
李丹妮包攬了中國學生赴法國留學的全部具體事務的處理,如收護照、買機票、辦居留證和醫療保險等。因為李丹妮為中法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法國政府授予了李丹妮騎士勛章榮譽?! ?
.png)